10月的北疆已裹上薄霜,独山子石化公司橡胶部却热火朝天。10月11日,值班长于天凯紧盯控制台,确保溶聚丁苯橡胶(SSBR)各项参数稳定。不远处,满载着用于制作符合欧盟双A标准绿色轮胎的SSBR的卡车,正陆续驶离化工固体产品库房。这个生产场景,是独山子石化近年来在高端化工新材料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生动写照。
“十四五”期间,独山子石化锚定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目标,以高端化工新材料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27种橡塑产品质量评比得分排名集团公司炼化企业前列,溶聚丁苯橡胶、茂金属聚乙烯等特色产品成为市场卓越品牌,TUB121N3000、K9928H等产品被炼化新材料公司评为中国石油精品牌号。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的新材料产量达到“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年新材料产量的3倍。
破局——
找准“长板” 驱散“陪跑”迷雾
2022年9月,独山子石化成为中国石油唯一被推荐参与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创建的炼化企业。初闻喜讯,公司上下倍感压力。与国内顶尖企业对标,公司在劳动生产率、研发投入、装置结构等方面差距明显,“陪跑论”一度让团队迷茫。
“如果只盯着短板,我们永远只能跪着追赶!”“创建世界一流,核心就在创新!”关键时刻,公司党委提出发挥聚焦橡胶和聚烯烃高端新材料产品在研发、生产、品牌建设上的核心优势,在长板上做文章,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和人才战略支撑,为创建工作指明了方向。
技术团队对照创建标准,在“高端橡塑研发”“产业链协同”等关键环节反复打磨方案,用了3个月时间,对方案进行9次大改、数十次小改。当方案获国资委“A+”评价时,公司企管法规部副经理曹云峰感慨道:“这是我们从‘跟跑’到‘领跑’的施工图。”
从那时起,独山子石化快速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令人振奋的是,独山子石化塔里木120万吨/年二期乙烯项目获批建设,为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提供了硬核支撑。该项目将于2026年建成,预计建成后每年新增150万吨橡塑产能,在南疆形成以乙烯为龙头的产业集群。
亮剑——
攻坚“卡脖子” 实现高端突围
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必须啃下“卡脖子”硬骨头。围绕高端橡塑新材料,独山子石化组建攻关团队,将行业“卡脖子”清单转化为攻关清单,实现多点突破。
在高性能橡胶领域,公司建成中国石油合成橡胶试验基地,搭建了“小试—中试—工业化”体系;自主研发的SSBR实现了单、双端官能化规模化生产,使国产轮胎滚动阻力降低了20%、抗湿滑性能提升了15%,达到欧盟双A标准,该技术入选2023年“中国石油十大科技进展”。
在高端聚烯烃领域,茂金属聚乙烯销量连续3年稳居全国第一。在管材料领域,燃气管材料已经通过PE100+协会优质产品国际认证。全球首创的PE-RTⅠ型双峰地暖管材专用料,产销量近4年连续位居全国第一,彻底结束了依赖进口的历史。2024年,独山子石化在国内首次取得气相法生产聚烯烃弹性体(POE)技术新突破,实现当年开发、当年量产、当年创效。该技术获评2024年“中国石油十大科技进展”。
筑基——
构建“大支撑” 赋能持续“领跑”
新材料持续突破,离不开体系支撑。独山子石化以制度、人才、管理构建长效机制。
创新平台方面,公司打造“5+1+X”矩阵,联合10余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达0.77%,在中国石油炼化企业中位居前列。
人才培育方面,公司纵深推进生产科研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序列制度改革,分类分级完善岗位职级设置、选拔聘任、考核激励等标准和程序,形成了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专业技术人才布局。
管理层面,公司推行“月评价、季奖惩”管理机制,2024年实行320条措施,降本增效超3亿元;数字化转型走在前列,今年1月、7月,公司先后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第十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四流合一”。
从边疆小城走到全球舞台,独山子石化以决心与创新定义发展高度,在奋进世界一流的征程上续写炼化新篇章。
记者:李志强
编辑:姚婕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