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栾奕
责编:肖程释
金秋十月,鏖战正酣。吴起作业区党总支百余名党员干部与井架为伴、与小站相守。他们穿梭在沟壑纵横的井场,坚守在昼夜不息的站库,用扎实的脚步献礼祖国。
晨光里的“设备医生”,把隐患掐灭在萌芽时
10月4日清晨六点,位于杨城子山头的吴起作业区旗一转中心站还被笼罩在薄雾中,巡检岗青年党员耿嘉安已背着工具包踏上了巡井路。“虽然是过节,但设备维护可不能‘偷懒’,每一寸管线都得盯紧。”他走到15-38井场,先用手背贴了贴抽油杆温度,在“吱呀”的运转声里仔细分辨有没有异常,这双听惯了设备“心跳”的耳朵,能在嘈杂声中捕捉到最细微的异常。身后,“长寿井”的牌子在晨光里映的鲜亮。走到旗一接转站里,他仔细查看液位计、压力表等各处可能的“隐患”,从输油泵房到消防设施,从资料室到防静电接地,他的脚步覆盖了站里11个关键点位。“多走一步,安全就多一份保障,这是给祖国最好的节日礼物。”他笑了笑,转身走向下一口油井。
白昼中的“安全哨兵”,用“火眼金睛”织密防护网
国庆升级管控期间,机关党支部95后青年党员王水平的“安全雷达”仍然时刻处于满格状态。这天到岗第一件事,他先拿着隐患排查清单“扫描”机关办公区的每个角落,连插线板的摆放角度都要按规范调整。一早到办公室,他不仅更新了隐患整改台账,还在个人安全“小本本”上记录下几处“隐性隐患”:旗四接转站缓冲罐未张贴特种设备使用标志、涧100站内人体静电释放桩故障……每一条都用红笔标注整改时限,划叉的问题旁还贴心附上解决方案。“我多唠叨几句,就能少一分风险。”他拿起隐患问题清单,又朝着下一个站点走去。
夜色中的“千里眼”,让每寸管线都在守护中
10月5日晚上十一点,吴起作业区大监控的灯光亮如白昼。值班班长豆文龙坐在监控屏幕前,面前的6块屏幕实时显示着各井场、站点的动态,他手里的对讲机从未离手。“2号罐压力有点波动,再核对下液位。”他对着话筒叮嘱,眼睛紧紧盯着屏幕里驻站员工的每一个动作,是否按规定操作、手电筒照射的角度是否覆盖管线死角,都看得一清二楚。凌晨一点,前一天刚下过雨,生产保障队党支部保安队员陈都琪和吴晓波打着手电,走在泥泞的巡线路上。“前面就是旗二增沟的输油管线跨越段,我再仔细查一遍。”吴晓波用手电筒照着管线,每走50米就停下来检查,手电筒的光扫过草丛,连虫鸣的变化都不放过。两人走一段就用对讲机报位置,脚步声在寂静的山路上格外清晰,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他们的裤脚已沾满露水和泥土,却成功守护了15公里管线的安全。
从晨光熹微到夜色深沉,从井场到站库,从巡线路到大监控,吴起作业区全体党员干部用坚守把热爱揉进了设备巡检的每一次敲击里、监控屏幕前熬红的眼睛里、踏遍山野的每一步足迹里。
供稿:赵娅娉
编辑:栾奕
责编:肖程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