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CNPC-online

【一线人物】一“剂”解难题,酷暑井场“定盘星”

2025/09/30 信息来源:西南油气田

在西南油气田天然气研究院,有位被大家亲切称作“川哥”的工程师颇有名气。作为油气田开发化学研究所的一员,他二十余年始终奔波于川渝气田压裂酸化实验室与现场之间,因长期在一线工作晒得皮肤黝黑,新老同事便送他“黑仔”的外号,这个昵称里既藏着岁月的印记,也饱含着同事间的亲切情谊。

井场“黑仔”,实干“川哥”

“黑仔”原本肤色虽不算白皙,但绝不像现在这样黝黑。自打从事川渝气田的压裂酸化工作后,他的皮肤就再也没白回来。防晒指数再高的防晒霜,在四川盆地的井场上都不管用。他说,黑点更健康,汗水流得多,心里踏实。酸化压裂作业是门精细科学,药剂配方差之毫厘,井下效果便谬以千里。川哥的眼睛像精密仪器,能通过搅动液体和粘度的细微变化判断配制效果,2025年以来,他组织参与酸化施工44井次,其中测试产量超百万方的井13口。

汗洒井场,“川”越四季

四川盆地的夏天,湿热难耐。四十摄氏度的天,站着不动都会狂冒汗。川哥的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结出一圈圈白色的汗碱。他现场协调能力极强,药剂车、罐车、协作施工队……整个作业链的顺畅运转都离不开川哥这个现场核心枢纽。指挥时,他的声音沙哑却不容置疑:“缓蚀剂先加,缓慢加酸,搅拌,注意流速!”但是面对新来的同事到现场,他却总是笑盈盈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巴巴适适。没人要求川哥做这些,但他说,这些都是高学历人才,是宝贝,我带着点,让他们尽快适应。

现场忽然下起一阵太阳雨。湿热的水汽从地面蒸腾而起,井场顿时像个大蒸笼。川哥抹了把脸上的汗水和雨水:“快好了,今天必须完成这口井的施工。”雨雾中,他的身影与井场轰鸣融为一体。收工已是夕阳西下,川哥最后一个离开井场,借着晚霞的光,仔细检查了一遍设备才上车。车厢里,年轻人已经东倒西歪地睡着了。川哥掏出手机,悄悄拍下他们疲惫的睡颜,就像他曾经拍摄那些风景一样认真。

今年上产500亿任务重,川哥休假没多久就因急难任务回来了。作为孩子的父亲,川哥最愧疚的是错过了太多孩子成长的时刻。“爸爸,你什么时候带我们去拍星星?”儿子总是这样问。川哥会说井场上方的夜空,星星特别亮,因为它们每天都在看着爸爸和许多叔叔阿姨为祖国找气献油。

第二天又有新井要开工。川哥天还没亮就醒了。他轻手轻脚地收拾工具,检查物料,为新一天的工作做准备。晨雾缭绕中,他的身影在井场上拉得很长,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构成油田清晨最常见的风景。老同事总是笑他:“别人都还是讲究个越活越白净,就你黑得像个挖煤的。”他当时只是笑笑,没有解释井场上夏天太阳有多毒,汗水有多咸,冬天山里有多冷,裹成一只熊,还得灵活地干活,日复一日。

这些年,川哥黑了,瘦了,眼角的皱纹也深了。但他仍然在那里,像无数能源战线上的技术人员一样,在艰难中坚守,在艰辛中奋斗,在艰苦中前行。20多年的岁月里,四川盆地的井场记得他的汗水,青山绿水见证他的坚守,还有他相机里留下的相片。

作者:杨亚宇

编辑:栾奕

责编:肖程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