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水昌
需进一步明确陆相油气资源的形成潜力,为实现陆相页岩油革命提供强力支撑
需要立足长远,从地球演化角度,开展人为干预力与自然演化力间尺度平衡关系的研究
人才建设是油气勘探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才工作的优化与创新至关重要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其在科技创新、战略引领和任务布局方面的突破性实践,为全球科技与产业变革开辟了新航道。中国石油在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已走在前列,特别是在非常规油气、超深层勘探以及油气与新能源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油气勘探的主战场集中在“一深一浅”两大领域(即“一老一新”)。其中“一深”(“一老”)主要指向海相地层,“一浅”(“一新”)则对应陆相地层。两大领域都有其特殊的地质环境和成藏条件。我国海相地层发育有全球最古老(4亿至5亿年前甚至更老)的烃源层,有良好的源储组合和成藏潜力,但也经历了最复杂的构造过程和极端的温压环境。我国年轻(2.5亿年以来)的陆相地层也呈现出全球罕见的多样性,涵盖了从碱湖、盐湖到淡水湖和沼泽等多种沉积环境,有机质富集程度不一,岩性组合类型复杂,陆相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富集规律特殊。国外已有的成熟理论和技术难以给我国海陆相油气勘探实践提供借鉴。
第一,超深层勘探的技术突破与地质认识协同深化。我国超深层钻探能力已是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在塔里木盆地的深地塔科1井,完钻深度达到10910米,地下深处温度高达210摄氏度,压力达到140多兆帕,超万米深钻技术已取得突破,但万米深地油气资源潜力究竟有多大,尚未得到充分揭示;深部温压环境和无机流体—岩石—烃相互作用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了油气生成、聚集和保存,尚不明确。这无疑增加了决策难度与勘探风险。
第二,新时期陆相生油理论的再创新。陆相生油理论作为我国自主理论成果之一,曾为我国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支撑了半个多世纪的国民经济发展。陆相地层仍是我国油气产出的主体。目前,陆相页岩油勘探已取得重大进展,第一手数据和资料越来越丰富,地质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未来,需进一步明确不同沉积环境、不同有机质丰度和岩性组合类型陆相油气资源的形成潜力,揭示控制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富集的“开关”机制,推动陆相地层从“生油”到“产油”的有效转变,为实现陆相页岩油革命提供强力支撑。
第三,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与地球自然演化对气候控制的协同研究。当前,气候动荡持续加剧,恶劣天气不断突破极限。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立足长远,从地球演化角度,开展人为干预力与自然演化力间尺度平衡关系的研究,确保CCUS技术的科学应用与可持续发展。
人才建设是油气勘探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才工作的优化与创新至关重要:
一是强化科研主体地位,推动青年人沉下心做基础研究,践行“十年磨一剑”理念。完善双序列机制,明确首席专家团队建设权责,解决“单打独斗”问题。二是优化人才引进机制,突出科研素质的核心地位,建立差异化评价标准,平衡语言能力与科研潜力的关系。三是落实精准匹配与个性化培养方案,培育情绪复原力、屏蔽力、深耕能力、思考力、处变能力五种能力,强化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四位一体素养。构建市场化薪酬体系,对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工作者根据贡献给予回馈。
油气勘探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正视挑战、把握机遇,通过技术创新与地质认识的协同进步,理论创新与人才建设的双轮驱动,推动我国油气产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国家能源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采访:张书凝
责编:栾奕
审核:肖程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