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CNPC-online
中国石油的西藏故事

探寻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石油印记

2025/08/25 信息来源:中国石油报

图为距离珠峰大本营75公里的西藏销售珠峰北加油站,为往来珠峰的游客以及日喀则震后重建提供坚实保障。 张旭 摄

8月21日,古城拉萨彩旗飘扬,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欢聚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60年沧海桑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实现历史性巨变,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循着发展之路回望,“宝石花”与“格桑花”交相辉映。

60年跨越,回溯上世纪中期,送油进藏主要依赖“人背畜驮”;而今,中国石油加油站已在西藏74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实现全覆盖。中国石油有力保障西藏80%以上的成品油供应,累计在西藏投资超47亿元,上缴利税20亿元,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动能。

60年巨变,是从油灯到电灯、土房到楼房的蝶变,也是从种田放牧到多元产业,从“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足音。中国石油对口支援双湖县超30年,创新援藏思路与帮扶模式,在“生命禁区”播撒石油大爱。

一甲子再启新程。中国石油将继续扎实履行“三大责任”,当好西藏能源保供“顶梁柱”,不断强化援藏工作可持续运行长效机制,形成援藏“央企经验”,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作出更大贡献。

畅通高原油气“能源血脉”

“稳定的油料供应保障了物资流通,奠定了西藏经济发展的能源基础,尤其是对民生必需品的跨区域调配、农牧民增产增收意义重大。”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公司主要负责人说。

西藏林芝市墨脱县的门巴族姑娘卓玛回忆起初次走出墨脱的经历。1999年,为了求学,12岁的卓玛跟着当地赶马帮徒步穿越原始森林,翻过雪山垭口,夜晚铺着芭蕉叶露宿,四天四夜徒步近80公里,才到达邻近的县城。

路通,油到,百业兴。2013年,墨脱公路全线贯通,摘掉了“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标签。次年,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墨脱加油站正式投运。10余年间,稳定的成品油供应为墨脱基础设施建设注入动能。

天堑变通途,高原展新颜。60年来,中国石油建成西藏全区容量最大的油库,搭起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输油管线,让西藏彻底告别了“汽车载着油桶运油”。截至目前,中国石油西藏销售的加油站达200座,累计保供油品超2000万吨。

世界屋脊之上,加油站承担着不平凡的社会责任,是补给站,也是救助站。一座座生命“灯塔”守护川藏、青藏公路“大动脉”,深入高海拔、偏远地区“毛细血管”,为民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从改则到民丰,曾经有800公里没有一座加油站,自驾者都要备油桶;现在,穿越羌塘盆地再无后顾之忧。”安徽游客张训标说。2024年,中国石油克服野生动物袭扰、无网、无水、无电等重重困难,投运西藏销售先遣乡加油站,填补了G216国道能源补给的空白。

藏北高原,坐落着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加油站——双湖加油站。2024年11月13日晚,双湖县牧民普琼的车辆在无人区出现故障。双湖加油站经理索旺顶着10级以上大风,驱车百公里开展抢修。这样的生死救援,一年之中多次发生。

随着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西藏群众能源需求日益清洁化、多样化。中国石油助力西藏群众用能方式转变,架起一条清洁低碳能源新“天路”。“以前我们做饭烧水还要自己去捡牛粪生火;现在有天然气,生活更方便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青海分公司拉萨天然气站员工卓玛说。

2010年3月,为支持西藏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石油启动“气化西藏”工程,将天然气通过青藏公路从青海运送到1140公里外的拉萨,把“蓝金”送进超17万户百姓“灶头”,15年来累计减少二氧化碳和粉尘排放超百万吨。

60年间,高原上孤独的油料补给点蝶变为温暖民生的“雪域驿站”,新增的19座新能源站点穿起昌都至拉萨“318绿色走廊”,中国石油不断筑牢能源保供“压舱石”,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持续改善提供有力支撑。

书写“人类禁区”人间奇迹

双湖,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干旱少雨,每年8级以上大风天气超过200天,被称为“人类生理极限的试验场”。

“我在双湖进了两次医院,一次因为走路走快了,一次因为说话说快了。”中国石油第十批援藏干部刘天夫回忆。援藏期间,高寒缺氧的环境曾让他几次瞬间喘不过气来,同事掏出随身药物才“救了他一命”。

在这片含氧量不足平原40%的“生命禁区”,自1994年开始援建、2002年对口支援双湖以来,中国石油共有十一批援藏干部留下足印。“十四五”以来,中国石油统筹安排无偿援助资金1.73亿元,实施无偿援助项目33个,续写着“世界屋脊”上的发展奇迹。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光伏电站送来“惠民电”,土路硬化打通“致富路”,幼儿园、敬老院、中心广场拔地而起……中国石油先后援建一大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布局,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除了做村医的固定收入外,我还入股了牧业合作社,拿到了草场生态补助奖励,年收入超过5万元。”当地牧民扎西达吉说。自2005年起,中国石油共投入1730万元,完成双湖县嘎措乡一村、二村190户小康村建设工程。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看着当地百姓饱受阑尾炎、肝包虫等病痛困扰,作为中国石油第八、第九批援藏干部的梁楠郁,建议将医疗援藏的重点从原来以巡诊发药为主的“看病”转向以手术为主的“治病”。2017年,中国石油援藏医疗队成功实施世界首例海拔5000米以上的紧急剖宫产手术。男孩的父亲为表谢意,用主刀医生霍志平的姓氏,给孩子取名为霍党生。次日,另一名产妇桑吉卓玛接受了医疗队的紧急剖宫产手术,给女婴取名为霍油生。

“他们不仅援助医疗设备,还帮助我们提升了医疗技术。”双湖县人民医院院长强久卓玛说。中国石油先后将38名当地医务人员送至中国石油中心医院和兰州宝石花医院培训。

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面对双湖高中升学率不到5%的现状,中国石油成立“双湖中国石油教育基金”,制定教育激励措施。2018年,双湖历史性地实现了学生就读内地西藏班“零的突破”,中考升学率持续增长。

随着高海拔牧民生态搬迁,双湖县的孩子搬进西藏山南市的森布日安置点,中国石油教育援藏的步伐始终相随。中国石油更新“手拉手”合作关系协议书,选送学生到拉萨北京小学、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学习,为双湖中小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激活藏区振兴“造血机能”

如何真正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发展转变,是中国石油产业援藏始终关注的命题。中国石油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持续发力,探索产业援藏帮扶新模式,为助力西藏产业振兴提供了“央企经验”。

——抓住“特色”做文章,精准定位资源禀赋、找准发展方向。

卤虫卵,藏语意为“大海金粉”,是水产养殖中不可替代的珍贵饵料。双湖县卤虫资源丰富,却卖不上价钱。在小小的卤虫卵中,中国石油破译了特色产业的财富密码。2020年,中国石油捐赠1380万元建设的卤虫卵深加工厂在那曲市投产,带动群众年人均增收2500元。援藏干部成功招商引资2000万元成立合资公司,与那曲市藏药、饲料等研发机构多次对接,为项目研发打好基础;与烟台大学等高校合作,探索研发双湖卤虫卵保健功效产品,构建起“基础研究+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产业发展新模式。

——全产业链赋能,发挥央企优势打通产业援藏、消费帮扶“全链条”。

“以前我们守着山泉水,却在外面打工。是中国石油投资建设生产‘格桑泉’的矿泉水厂,让我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还能为家乡发展出力。”西藏山南市琼结县琼结镇雪康社区居民布琼说。

从天然冰川融水到货架上的一瓶瓶“格桑泉”,中国石油架起包装水的产销“桥梁”——引进德国克朗斯纯进口生产线,通过昆仑好客便利店累计销售“格桑泉”18万余吨,解决当地农牧民子女60余人就业问题。西藏销售积极推动产品“出藏”,通过昆仑好客购物节推介110余种特色商品、帮扶商品,近5年开展消费助农直播18场次,补齐当地产业短板,培育产业生态。

——引导观念转变,激发群众拓展就业渠道、投身产业发展。

“援藏首先要援观念。”刘天夫说。援藏期间,他大力推动转移就业,让双湖县应届大学毕业生和牧民群众破除传统就业思想,勇敢地“走出去”,拓宽就业渠道。

“十四五”以来,中国石油驻藏企业共招聘高校毕业生129人,其中藏区学子112人,占比达89%。昆仑物流西藏分公司积极吸纳当地就业人员164人,涵盖驾驶员、车辆维修工等多个岗位,提升当地人技能水平,为个人发展和家庭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曾经不愿外出就业的群众,如今甚至跨县、跨市赶来报名。”刘天夫说。

格桑花开一甲子,团结奋进谱新篇。中国石油将持续扛牢油气保供重任,扎实推进对口援藏工作,为高原藏区注入振兴动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石油力量!(余果林、张旭、李一蕾、孟建红、袁月参与采写)

记者:许琳迪

编辑:张旭